艺术学院学生第叁党支部是安徽省第二批“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。培育创建以来,该支部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紧扣新时代高校党建“七个有力”建设标准,立足艺术类学生“善表达、重体验”的特点,以如琢如磨的徽州匠心,创新构建“党建+美育”协同育人体系,推动基层党建的“红色基因”与人才培养的“徽州文脉”同频共振、深度融合。&苍产蝉辫;
教育党员有力,构建“艺术+思政”融合教育模式
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,必须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。该支部立足徽州文脉、以新安美学为底色,打造“艺术+思政”融合教育新范式,实施“理论学习+艺术创作”双清单制度,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徽派视觉语汇、视觉表达与沉浸体验。两年来,累计开展专题学习与主题宣讲60余场,推动理论学习从“学懂”向“会讲、能创”跃升,在新安山水的审美坐标中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成长的双向赋能。

管理党员有力,完善“标准+质量”精准发展模式
该支部始终坚持政治标准首位原则,通过健全“主动找苗、注重育苗、强化选苗”的“叁选叁育”机制,严把政治标准与程序标准,完善“标准+质量”精准发展模式;同步做实《党员发展手册》,细化从申请、培养、发展到预备、转正的档案与阶段清单强化连续考察,让政治标准与徽匠精神同频共振。

监督党员有力,夯实“岗位+提醒”常态监督机制
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,将纪律监督融入日常、抓在经常。该支部创新设立学风促进、网络监督、班级辅导、宿舍文明、校园代言“五个”先锋示范岗,把监督触角延伸至课堂、网络与生活场景,形成“自我监督+同伴监督”双回路;通过观看廉政教育片、打造“清风徽韵”廉洁党课等方式引导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增强规矩意识、筑牢思想根基。该支部将纪律教育与艺术创作巧妙结合,把徽州元素转化为廉洁主题的视觉语言与作品表达,1名学生党员作品入选第叁届“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工程”作品征集活动。


组织师生有力,打造“项目+协同”联动育人平台
该支部以党建为引领,统筹推进团建、班建,形成强大组织合力。通过推行“工作室制+项目制”育人模式,引导党员骨干在学科竞赛、科研创新中挑大梁、当先锋。按照“选题、孵化、参赛、转化”全链条流程,将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转化为团队战斗力。开展“徽州纹样数字化采集与再设计”等项目,形成比赛、论文、成果转化的闭环,这一模式成效显着,该支部党员师生团队连续两年在安徽省“挑战杯”竞赛中摘得金奖,2025年“挑战杯”作品成功入围国赛决赛,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,党支部日益成为师生最可信赖、最可依靠的坚强战斗堡垒。


宣传师生有力,创新“可视+矩阵”立体传播路径
该支部构建“微党课+融媒体”双轮驱动的宣传矩阵,结合专业优势录制24部青春思政“微视频”,通过短视频、贬5交互页面等新媒体形式传播,以“徽班进京”的戏曲传播史为案例制作情景化艺术微党课,培养学生把党的创新理论“讲得出、演得活”;依托该支部“薪火相传宣讲团”品牌,师生党员走上讲台、走进基层,累计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,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课堂、社区。系列成果获安徽省委宣传部、黄山市委讲师团表彰,党支部理论微宣讲视频获“学习强国”发布推送。人民网、中国新闻网、中国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相关工作经验16篇,示范辐射效应显着。

凝聚师生有力,构筑“实践+共同体”双向赋能格局
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,该支部通过社会实践厚植师生家国情怀,打造知行合一的育人共同体。精心实施“乡风文明起来、乡村美丽起来、乡童成长起来”的“叁个起来”工程,深植徽州乡土场景,在新安江流域开展生态影像志拍摄,走访徽商家风传承点转化为社区美育课程,让实践在地方史与活态文化中生根。实践成果反哺学术研究,该支部成员围绕乡村振兴主题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4篇,获地方政府与社会广泛认可,实现了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的双赢。

服务师生有力,推行“需求+清单”暖心服务体系
始终秉持“服务师生、温暖人心”的理念,该支部建立了从新生报到、学业辅导到就业帮扶的全链条需求清单,主动回应师生关切。打造了一系列“专业特长+志愿服务”的品牌项目,如“最美证件照”“最美军训照”、《新生导航手册》、手绘校园地图等项目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的暖心举措,形成识别度统一的“徽风版”服务场景,使党支部成为凝聚人心、传递温暖的坚强阵地。

以美铸魂,山水作卷。艺术学院学生第叁党支部以“党建+美育”为笔,以青春与信仰为墨,在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的画卷上,绘就了一幅兼具思想深度、艺术温度与实践力度的生动图景。未来,该支部将持续深化“双创”建设成果,奋力书写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篇章。
撰稿:蒋家伟;摄影:艺术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;责任编辑:赵睛;审核:叶继发 汪家庚


